新課程決定的理念
關於中國語文新課程決定的理念,受訪者談到的不多;然而,一位受訪者提及筆者若參考當時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所寫的文章,便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在文獻析評部分已有所提及,於此不再重複。受訪者對於新課程設計的理念,非常着重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整體來說,他們對這方面的說明最詳細。
學生學習
所有受訪者都強調,他們設計新課程時最着重學生學習。首先,受訪者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由興趣產生感情,再產生學習的熱誠。因此,他們在設計課程和評估時會從這個角度出發。其中一位受訪者分析:
我個人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由興趣產生感情,再產生學習的熱誠,因而對學科有更深入〔的〕學習。(CDC 4/1-1)
除學生的興趣外,他們的語文水平亦備受關注。學生未來會面對哪些要求,僱主的要求是其中之一:
學生發展需要,大家都很清楚的,比如……僱主愈來愈關心學生的語文水平,這實際上就是僱主可能不太滿意我們學生的語文水平。(Others 2/7-1)
再者,着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課程決定的重要原因。受訪者可能因為自己的性向,很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我好辯,我喜歡思考,喜歡分析,喜歡獨立判斷。……我常希望學生能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即迫學生主動,迫他們思想。(CDC 4/2-1)
另一位受訪者提及範例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語文能力:
只是強調我們渴望學生語文能力應達哪程度,應視某篇文章為範例,引導學生轉化為語文能力。(CDC 2/4-1)
這種重視學生能力培養的取向,原因也很複雜。一位受訪者指出,着重學習觀點的委員,其觀點很可能是建基於英國、美國、加拿大的學習理論:
不用文體的時候也不知到哪裏找新的一套出來。台灣大陸沒有,台灣也要唸二百多篇。也出不到綱領(原文是framework),只有香港設計了的,能力是建基於英國、美國、加拿大,稱作語文科(原文是language arts)。(CDC 5/3-4)
談到學生學習,一位受訪者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認為可以從精英與普及義務教育的角度來分析。他認為,學生着重基本能力是在普及教育階段中文科應有的素質:
我認為他們是以出身於精英教育年代的中文系學人身分,看一個唸中文的學生應具備的知識、態度和能力。我們所重的卻是義務教育、公民教育下一個學生應具備的人民素質和母語能力,起碼能表情達意、獲取信息。是角度問題。(CDC 3/4-1)
無論是從普及教育的角度看,或是受國外教育心理學的影響,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強調學生學習,這確實成為他們在新課程決策中重要的考慮。
教師教學
受訪者設計新課程時,亦深入考慮到教師的教學情況。按多位受訪者的分析,他們關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微妙關係。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及:
我們認為,老師愈教得多,學生愈學得少。老師分析太多,反剝奪了學生學習機會,應讓學生就文章多討論思考聆聽。(CDC 2/4-2)
課程決策者考慮如何使教師適切地教授這科的知識。他們雖然有個人的想法,但是仍考慮教師是否接受。一位重視教授經典文章的受訪者仍然看重教師的接受程度:
我很贊成學文學,但單篇學不到。我贊成教授整本《三國演義》、《我的前半生》、《老莊的哲學》,但當時恐怕老師不接受。(CDC 5/3-3)
課程決策者強調,雖然他們建議改革課程,甚至取消指定範文,但是說到末處,教師在教學時的決定仍是最重要的。教師甚至可以保留他們原來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風格:
其實有一些大家公認〔值得保留〕的〔文章〕,是可以一代一代的繼續教下去。另外大家說得最多的是,所教的東西是割裂的。教〈背影〉就不在是教〈背影〉的,人情味也學不了,而是講用甚麼手法。……沒有人要求老師教〈背影〉時要教甚麼東西,你一如以往可以講這課課文的「態度情意」,甚至文學,我也認為是如此。(CDC 1/6-1)
由此可見,課程決策者在設計課程時,詳細考慮了教師教學的情況,重視教師在課堂的實踐,而且仍是以學生學習的成效為依歸。
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
各受訪者在訪談間常提及重視教師,重視教師的專業能力。一位受訪者直截了當地說:「我們會關注老師,因為他們是訊息的傳遞者,成功與否都取決於他們」(CDI 5/9-1)。所有受訪者都強調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專業角色,這與傳統着重出版社和政府的角色有異,因為新課程由教師親自挑選範文,取消指定篇章作考核材料。這次課程改革對老師的要求很高,但亦容許他們有空間發揮專業判斷:
那只有向他們解釋範文的意義,那道理很簡單:現在是由教師親自挑選範文,他們也可加入自己的元素。因所教的內容不一樣,考試為公平起見便得考核學生的能力。(CDI 1/5-2)
另一位受訪者亦清楚說明,要讓教師有較大彈性、較大空間,使教師創新、自主。在討論過程中,中國語文教育組曾考慮連架構亦不提供,後來仍是提供了一個架構。他憶述這決定時提及自己的想法:
架構有很大彈性,有很大空間,老師可有更多專業自主,我們是期望老師可更叻。人很怕,想所有東西也給齊,但要老師創新、自主,要放,否則他們永遠也倚賴篇章,(CDI 4/3-1)
即使一位非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的受訪者,亦認同這次課程改革讓老師有較大空間:「對老師來講,我覺得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解放」(Others 2/8-3)。因此,所有受訪者都強調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專業角色,這與傳統着重出版社和政府的角色有異。所有受訪者都同意這次課程改革重視教師的專業,亦提供足夠的空間讓老師自行發揮。
討 論
在中國語文科這領域,各受訪者都是具影響力的人物,其中包括主事官員、資深教師、資深校長、大學中文系教授、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大專教育學院教授。各人看法對科目課程發展有重要影響。以下按上節的研究成果加以討論。
成員意見一致
在本研究訪談中,筆者發現,課程發展議會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的非官方成員和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官員,對取消指定範文的意見非常一致。其中一位官員強調:
這個在「不設指定課文」這一點我們是很一致的。(CDI 3/4-1)
另一位非官方成員亦提及:
我想沒有指定的範文這方面,可能這方面醞釀的過程很好,所以我們很快便達成了共識。在這方面沒有甚麼爭拗。(CDC 1/1-4)
又舉例說,他們對單元設計都有相若的說法,都認為這並非新課程的核心,只是手段而已。一位官員清楚地說:
那並非最重要的,關鍵是學校也並非全套跟着做。而我們之所以設計這些單元,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那時候坊間是沒有的,到落實去做的時候我們得給教師設計單元樣本;其二是因為我們希望讓書商有個方向。(CDI 1/4-2)
另一位非官方成員亦有同樣說法,其措辭亦相當接近:
很多人說,取消範文就變成了單元教學。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單元教學不是我們課程核心精神,只是達到課程目的的手段。若其他手段能達至相同目的,單元教學不是必需的。(CDC 2/4-4)
換句話說,無論是官方或是非官方的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都認為單元教學僅是手段。總括而言,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和中國語文教育組內的成員對於單元教學的想法很一致,各人認同:取消指定範文、設計單元教學、改革評估方法。
改革的理念
中國語文新課程推出後,不少學者質疑實踐時出現的問題,如着重能力的課程特性的適切性(陳大為,2002)、新課程增加教師的壓力(李學銘,2003)、決策者沒有考慮教師的個人因素及外在因素等。然而,從受訪者的意見和相關文獻顯示,官方和非官方的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花了很多功夫思考這個課程改革的問題,而且撰文闡釋改革的理念和重點(周國正,2002a ,2002b;黎歐陽汝穎,2002)。從學理方面來看,對於取消指定範文、採用單元教學、改革評估方法等,他們都有一定的理念。一位受訪者重視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很可能是建基於英國、美國、加拿大的學習理論:
……台灣大陸沒有,台灣也要唸二百多篇。也出不到綱領(原文是framework),只有香港設計了的,能力是建基於英國、美國、加拿大,稱作語文科(原文是language arts)。(CDC 5/3-4)
無可否認,受訪者只是簡單地提及這些學理概念,描述並不深入;而且,他們所撰寫的文章亦僅是簡單地提及一些方向,提出一些經驗,基礎的實徵研究不多。然而,他們在接受訪問時,除強調一些外國的經驗外,主要着重改革與學生學習的關係。事實上,所有受訪者都強調設計新課程時最着重學生學習,如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切合未來社會需要等(如CDC 2/4-1、CDC 4/1-1、CDC 4/2-1、Others 2/7-1;參看本文「新課程決定的理念」一節)。
再者,他們亦關注民間的意見,詳細考慮來自民間的聲音,如一位受訪者提及:
範文中其實有很多精彩的材料,蘊含語文和文化的精粹。有老師說,若取消範文,則只會選教較淺易的白話文篇章,過往的古文訓練等如廢了武功。這是相當普遍的意見。(CDC 2/2-2)
鄭楚雄在《信報》常批評取消範文影響了授課。這些反對意見也在意料之中。(CDC 2/6-1)
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重視以不同的途徑搜集民間的意見,其中一位參與很多、影響力很大的委員說:
跟着就發出了新課程方案初稿,既是諮詢,也是採探意見。也舉辦了很多諮詢會、討論會、簡介會等等。意見多是由此採集。(CDC 2/4-1)
他們亦會在自己的朋友、師兄弟姊妹私下聚會的場合收集意見:
……包括我自己的師兄師姐、當過教授的、或者很多學校的校長、副校長、科主任等,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裏,都會很仔細地問:「怎麼會沒有指定範文呢?」等等。(CDC 1/1-4)
他們又提及一些實行的彈性:
開放了課文選擇亦讓老師有一個空間,如果你覺得這一篇文章可以做到的,你可以保留的,所取消的是指定的範文,不是否定你不可以用這篇範文……如果他認為一定要讀〈岳飛之少年時代〉都是可以選擇的……(CDI 2/2-5)
我們其實沒有「趕走」〔摒棄〕那些範文。所以當時有一個觀念叫做「校本的範文」,是每間學校有自己編選的範文。(CDI 3/3-1)
可見,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仍有接收民間意見,亦容許實行的彈性。因此,對於一些意見認為成員不了解前線教師的情況,沒有考慮學生學習,並不一定全面反映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當時的討論。
照顧教師的要求
如前所述,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都有考慮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教學帶來甚麼影響。一位受訪者認為:
老師分析太多,反剝奪了學生學習機會,應讓學生就文章多討論思考聆聽。(CDC 2/4-2)
然而,他們依然考慮教師是否接受新課程。一位受訪者提及:
我很贊成學文學,但單篇學不到。我贊成教授整本《三國演義》、《我的前半生》、《老莊的哲學》,但當時恐怕老師不接受。(CDC 5/3-3)
受訪者認為,教師甚至可以保留傳統的教學內容和風格:
其實這個CDI〔課程發展處〕是有解說過的,跟他們沒有關係,沒有人要求老師教〈背影〉時要教甚麼東西,你一如以往可以講這課課文的「態度情意」,甚至文學,我也認為是如此。所以有的老師就是不明白,我覺得是他們誤解了。(CDC 1/6-1)
可以說,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雖然強調改革重視學生學習,但是仍然考慮教師如何教學,所以運用不同方式協助教師過渡,如設計單元的範例時:
列出教師需要的教學流程,並在旁邊列明了流程背後的用意,給教師提供多點資料,讓他們明白為何在某一階段他們要用某些方法。(CDI 1/8-5)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確曾考慮學生的需要、教師的實行問題,亦有考慮如何協助前線教師。
肯定課程改革的取向
新課程改革施行了數年,教師已漸熟習改變。然而,多位受訪者回顧這次課程改革時,都感到改革幅度宏大,過程絕不輕鬆,亦肯定課程的取向。數位受訪者提及對這次改革過程的感受:
是做了好事!首先這改革不容易。委員合作經驗良好,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功效則需要十年八年時間始見。……較接受新事物的老師說課堂氣氛活潑了,能力經驗不足的老師則或者有困難,如教授白話文篇章則遇到困難。(CDC 2/6-1)
比較一下,其實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都改了很多了,或者說是全部,可以說是翻江倒海似的改了,比較徹底的這種改革。(Others 2/2-4)
我覺得是這是一個對香港課程改革很好的經驗。對所有的人,不只是對委員了,對委員講是當然是個好的學習了,而對香港的中文老師是一個好的反思機會,想清楚我怎樣學習本國的語文。(CDC 1/6-3)
筆者認為,新課程確是一個徹底的改革,對傳統教學帶來重大的衝擊。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語文科組於1997至1998年間決定不設指定範文,較「學會學習」的課程改革(課程發展議會,2001b)更早。因此,2002年推出新修訂課程,與「學會學習」課程改革的精神一脈相承,然而卻非源於「學會學習」的文件。話說回來,中國語文科課程決策者改革的胸襟和勇氣,值得欣賞;不過,中國語文教師未來的工作,以及學生學習所面對的問題,仍是充滿挑戰的。當然,我們可以從其他持分者的角度,分析他們對課程政策制定的理解、批評(林智中,2004;黃顯華,2005;譚彩鳳,2008)。
總 結
中國語文課程改革是由一群勇於創新的中國語文教育組和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成員提出。成員包括了很多有識的大學學者、資深官員。誠然,這是一次「翻江倒海」的徹底改革,使中國語文教師面對前所未有的轉變。他們由傳統以範文為主、着重知識的課程和評估,改變為以靈活多采的學習材料、着重能力培養的課程和評估。雖然這些成員學歷非淺、經驗豐富,但是仍面對巨大的壓力。不言而喻,前路仍是荊棘滿途,教師仍要面對嚴峻的挑戰。於這個改革,筆者認為應該思考數個重要問題:從知識獲取轉到能力培養的改革,傾向使知識和能力截然二分,改革香港的社會文化(尤其是考試文化)能否配合這課程改革?執行的教師是否能全面配合?專業發展是否足以協助教師面對新課程的挑戰?
最後,筆者欲說明本研究的局限。首先,本研究集中於制度層面,目的是了解決策者如何看課程決策的內涵,以及他們於決策時的理念。然而,對學校層面、課堂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的持分者,沒有作出相應的了解。其次,本研究一方面期望能盡量反映真象,另一方面又為了保障受訪者和他們所提及的一些人物,無可避免用了編號和代號,未能清晰反映真象。若能列明他們的真實姓名及職稱,應使讀者對各人所提及的想法有更深入的了解。第三,各受訪者工作極其繁忙,僅能邀約面談一次,而且時間僅個多小時,未能深入。
註 釋
- 有關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和中國語文教育組的結構,請參閱霍秉坤、黃顯華(2005,頁278)和教育局網頁(http://www.edb.gov.hk/)。
- 受訪者包括六位大專學者(兩位香港大學中文教育學者、兩位香港教育學院學者、一位香港浸會大學學者、一位香港理工大學學者)、一位中學校長、兩位已離職的官方或半官方機構人士、兩位官方人士。另外,兩位不同意見人士並沒有參與中國語文教育委員會或中國語文教育組,他們均是大專學者。筆者認為,受訪者對課程決定有很大影響力,他們的意見非常重要。受訪者有不少是代表大專院校出任委員會成員,身分獨立,免受政府主導。
參考文獻
王培光(1983)。〈中國語文科範文教學的八大流弊〉。《教育學報》,第11卷第1期,頁63−66。
王培光(2002)。〈從多元智能理論探討新中文課程〉。載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編),《涓涓江河:面向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新世紀》(頁159−167)。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吳茂源、黃顯華(2006)。《從課程設計角度剖析中學中文科教師對新修訂中學中國語文課程的意見》(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3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李學銘(2003)。〈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改革的反思和前瞻〉。載余迺永、田小琳、施仲謀、謝錫金、歐陽汝穎(編),《語文課程革新與教學實踐:第四屆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頁53−73)。香港:香港中文教育學會。
何文勝(1999)。《從能力訓練角度論中國語文課程教材教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周國正(2002a )。〈中學中國語文科新修訂課程(2002)的考索〉。《香港教師中心學報》,第1卷,頁180−184。
周國正(2002b)。〈單元教學之外的選擇──單篇教學的要求及語文統整訓練的一個方案〉。載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編),《涓涓江河:面向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新世紀》(頁23−36)。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周漢光(1998)。《中學中國語文教學法》(修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周漢光(2002)。〈香港中學中國語文新課程的理念與內涵〉。載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編),《涓涓江河:面向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新世紀》(頁3−21)。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林智中(2004)。〈香港課程發展系統是否發揮了創造價值共識的功能呢?〉。載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上)》(頁69−80)。台北,台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5)。《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水平參照等級描述及示例》。香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高慕蓮、李子建(2008)。〈中一級中文科新課程課程決定的個案研究〉。載朱嘉穎、張善培、賴靈恩、馮潔皓(編),《課程決定:第十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頁175−18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陳大為(2002)。〈學生中心與校本語文課程設計〉。載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編),《涓涓江河:面向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新世紀》(頁57−96)。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黃顯華(2005)。〈教育質素及其有關政策的協調性〉。載黃顯華、霍秉坤,《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第二版,頁263−27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黃顯華、李玉蓉(2006a )。《在改革的路上不斷跨越挑戰:新修訂中學中國語文課程實施個案研究》(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4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黃顯華、李玉蓉(2006b)。《在協作文化中釋放學生潛能:新修訂中學中國語文課程實施個案研究》(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41)。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劉潔玲(2007)。〈新課程實施下高中中文科教師的閱讀教學觀與教學模式〉。《教育學報》,第35卷第2期,頁29−57。
劉潔玲(2008)。〈從中港課程改革看香港語文新課程的理念和實施〉。載霍秉坤、于澤元、徐慧璇、朱嘉穎、許家齡、蔣鳳、李帶生、徐俊祥、何燕萍、韓孝述、王建軍、趙明仁、林一鋼(編),《課程與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旅程》(頁264−272)。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蔡若蓮、周健、黃顯華(2002)。《影響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因素:以中文科新課程試行計劃為例的質性研究》(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課程發展議會(1990)。《中學中國語文課程綱要》。香港:教育署。
課程發展議會(2001a )。《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政府印務局。
課程發展議會(2001b)。《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政府印務局。
黎歐陽汝穎(1995)。〈從中學中文科教師對閱讀教學工作的認識的調查結果看九十年代中文科閱讀教學的新挑戰〉。載香港教育工作聯會(編),《中國語文教育論文集》(頁228−245)。香港:三聯書店。
黎歐陽汝穎(2002)。〈中國語文科學習成效的評估〉。載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文組(編),《涓涓江河:面向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新世紀》(頁289−307)。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霍秉坤、黃顯華(2005)。〈香港課程諮詢組織:架構、特色和評議〉。載黃顯華、霍秉坤,《尋找課程論和教科書設計的理論基礎》(第二版,頁273−29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譚彩鳳(2008)。〈從決策權之轉移探討中文教師的課程決定及影響因素〉。載朱嘉穎、張善培、賴靈恩、馮潔皓(編),《課程決定:第十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頁527−54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