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語文學習領域-實施要點

1.教材編選原則
(1)教材編輯應配合各階段能力指標,以發展學生口語及書面表達之基本能力。第一階段以發展口語表達為主,第二、三階段由口語表達過渡到書面表達,第四階段則口語、書面表達並重。
(2)教材設計應就發展學生注音符號及文字應用、聆聽、說話、閱讀、作文、寫字等能力作全程規劃。第一、二、三階段教材之單元設計,以閱讀教材為核心,兼顧聆聽、說話、作文、識字與寫字等教材的聯絡教學,以符合混合教學的需要,並應在教材(含教學指引、習作)中,提示聆聽、說話、作文、識字、寫字聯絡教學及統整教學之活動要點。第四階段,宜採讀寫結合及聽說結合,雙向發展。
(3)編選教材範文時:A.所選用之教材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當代議題(如:海洋、生態、性別、族群等),依照文字深淺、題材性質、不同文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並兼顧各種文章表述方式(如: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等),以單元或主題方式作有系統之編排。B.第三階段(第六學年)漸次融入文言文,第四階段應逐年調整文言文所佔之比率(第七學年10%-20%、第八學年20%-30%、第九學年25%-35%)C.第四階段教材之選文,得視需要附導讀、作者、注釋、賞析及思考問題等,以增進瞭解與欣賞能力。
(4)有關語文基礎常識和語文基本能力培養的材料,如:詞彙、句型、標點符號、各種文類、篇章結構、簡易修辭與文法等,事先宜作通盤設計規劃,由淺入深,系統安排,分派各冊各單元中,並提供反覆及統整練習。
(5)各冊教材編輯要旨宜檢附規劃架構表,以便教師及家長參考,並供學生複習與統整。教學指引之編輯亦同。
(6)注音符號教材(首冊)之編輯:A.以培養學生正確注音,熟悉拼讀為重點。教材編寫時以完全注音為主,亦得輔以常見簡易之漢字。B.宜以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為中心,配合語言情境,提供完整情境之插圖,引導學生由說話進入符號學習。C.由易入難,循序漸進,由完整語句入手,進而分析、辨認符號的音、形,並練習拼音。
(7)教材之編輯,宜掌握基本識字量3,500-4,500(各階段識字量可彈性調整),依學習難易,作循序漸進的安排。A.第一、二、三階段識字教學,宜採部首歸類,協助識字,第四階段則配合簡易六書常識,以輔助識字。B.識字教學第一階段應著重:部首與字義、筆畫與筆順、字形結構、生字組詞之應用能力(組詞、造句),並配合寫字教學,相輔相成,以確實認識字體,把握字音,理解字義,擴充詞彙。
(8)各階段之注音原則,第一、二階段須全部注音。第三、四階段僅於生難字詞、歧音異義之字詞注音。
(9)聆聽教材:A.應以閱讀單元及相關語料為基礎,配合聆聽要點(語音、語氣、語調、立場、主題等)、聆聽方法(把握要點、記憶、記錄、歸納、組織、分析、推斷、思辨、評價、計畫、反應等)、聆聽媒材等,由淺入深,通盤規劃,分派於各冊各單元之中。B.亦得視教學需要單獨編寫聆聽教材。
(10)說話教材:A.應以閱讀單元及相關教材為基礎,配合說話要點(語音、語調、速度、語彙、句型、立場、主旨題材、時間控制等)、思維方法(演繹、歸納、類比等)、組織結構、說話方式(提問、報告、說故事、會話、問答、討論、演說、辯論、表演等),由淺入深,通盤規劃,分派於各冊各單元之中。B.隨機教學的說話教材,應採「先說再寫」之原則,註明配合閱讀活動(如:講述大意、說明要點、口頭句型練習、課堂問答、課堂討論等)進行。C.亦得視教學需要單獨編寫說話教材。
(11)寫字教材應配合單元教材習寫字之生字為基礎,以硬筆為主,毛筆為輔,循序安排基本筆畫、筆形、筆順、筆畫變化、間架結構等練習,由淺入深,由簡而繁,全程規劃,並引導正確寫字姿勢及執筆方法。A.第一階段以習寫硬筆字為主,第二、三、四階段,除硬筆字書寫練習外,兼習毛筆字。教材除寫字姿勢、執筆、運筆方法、臨摹要領等之基本要項外,並以基本筆畫與筆形、筆順、筆畫變化、偏旁寫法、間架結構與搭配要領為基礎訓練。並應配合閱讀教材,就已學過的生字,由簡而繁,由淺入深,選擇適當的字例,通盤規劃單元。B.書體:第一、二、三階段以楷書練習為主。第四階段教材中的生字,宜練習辨認行書。C.字體大小:第一、二階段練習硬筆字書寫為主。格子的大小,第一階段,約以1.5-2公分見方為度;第二階段起,可酌予縮小。毛筆字之練習,第二階段(第三學年),練習大楷毛筆字,格子的大小,以8-12公分見方為度,可採用九宮格、米字格或田字格。第三階段(第五學年),兼習中楷,格子的大小,約6-7公分見方為度。第四階段,除中楷、小楷外,可練習簡易行書。D.各年級硬筆、毛筆寫字教學,均宜編寫或編選字帖、練習簿。字帖、練習簿內的字例,以學生學過的生字為原則。
(12)閱讀教材:A.宜涵括國內外文學中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瞭解及尊重。B.生字和課文字數應就難易程度,適當分配,力求合理,並有充分的複習機會。C.應配合教材內容、學習需求,提供合適之插圖或圖表。插圖主題要正確,畫面要生動有趣。第一階段圖文篇幅比例,各占一半為宜。第二、三階段,可視課實際需要,酌情增減。第四階段以文為主,插圖僅作必要之輔助。
         (13)寫作教材:A.應配合單元教材及相關教材,並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引發學生寫作之興趣。聯繫寫作基本練習(造詞、造短語、造句、句子變化),敘寫技巧(擴寫、縮寫、續寫、仿寫)及寫作步驟(審題、立意、選材、組織、修改、修辭等)配合習作、寫作練習等,由淺入深,作通盤的規劃安排,分派於各冊各單元之中。B.寫作教材宜配合學生需要、季節時令、生活環境,以啟發學生之創意,並設計不同題型,以供學生練習。C.亦可視實際教學需要,單獨編輯寫作教學教材。
2.教學原則
【注音符號】
(1)注音符號於第一學年前十週,採綜合教學法教學。認識用注音符號拼成的完整語句,進而由語句分析出語詞,由語詞分析出單字,由單字分析出符號。認讀符號後,再練習拼音。
(2)教學時應考量學生不同語言的先備環境及個別差異,讓注音符號漸次增加內容及深度,期能在第一階段達到熟練應用。
(3)練習拼讀時採「直接拼讀法」,看到注音符號後,直接讀出字音,再用反拼法複習。練習時注意發音的部位、口腔的開合、脣形的圓展、聲調的高低。
(4)設計生動有趣的輔助活動,善用教學媒材,提供充分練習機會,協助教學,讓學生多念、多聽、多寫、多練。
(5)利用聯絡教學及統整教學,擴大學習領域,拓展學習空間。如:結合聽說教學,以提升聽辨聲音的靈敏度;結合閱讀教學,在標注注音符號的兒歌、童話故事中,涵詠文學的趣味,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結合作文教學,啟發獨立思考,使用注音符號,適當表達自己的想法。
【聆聽能力】
(1)聆聽能力宜採隨機教學,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聆聽態度和禮貌。
(2)指導學生注意聽得正確,聽得清楚,聽出順序,聽出層次。
(3)引導學生聆聽時應掌握中心思想,並記憶主要內容。
(4)指導學生邊聽邊做比較,能分辨不同說話語氣、聽出明顯語病,並判斷訊息的正確性。
(5)聽與說相結合,宜注意先聽後說。
(6)聆聽後能複述重點,並能有條理的回答問題。
(7)注意舊經驗的結合與思維方法的訓練。
(8)聯絡說話、閱讀、作文教學,利用聽說、聽寫、聽讀等練習。並宜注重聽讀、聽寫,進行隨機聯絡教學。
【說話能力】
(1)教學時宜培養學生發表的興趣與信心,使學生有普遍練習表達的機會,避免有所偏頗。
(2)配合學生生活經驗,及常用語彙、句型,組成基本句型練習。以有組織的演進語料,學習說話技巧。並懂得依目的和聽話對象,調整說話的方式。
(3)由聽到說,指導學生說得有意義,說得有道理。並對自己發表的言論負責。
(4)與聆聽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結合,透過各種媒材培養說話能力,以期口頭語言、書面文字學習同步發展。
(5)引導學生要真正表達自己情意,語氣連貫,語意明晰,表達流暢,快慢適中。
(6)隨機指導練習說話,宜讓學生掌握不同溝通表達方式的特質,適切表達。
【識字與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應配合部首、簡易六書原則,理解其形、音、義等以輔助識字。
(2)寫字教學應依據寫字基本能力指標,規劃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寫字知識、技能、習慣、態度,並以鑑賞與實用為重心。
(3)硬筆、毛筆寫字教學,應就描紅、臨摹、自運與應用等進階,做適切的安排。
(4)各年級硬筆寫字教學,宜配合各科作業,隨機教學,亦得視需要規劃定時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採用「分布練習」,練習寫字。三年級以後,毛筆寫字教學,得視教學需要,規劃定時教學,或配合綜合活動,利用社團延伸教學。
(5)識字教學與寫字教學之間,應重視相互聯絡教學,配合各科作業的習作,隨機指導學生,將作業寫得正確,寫得美觀。
【閱讀能力】
(1)語文教學以閱讀為核心,兼顧聆聽、說話、作文、寫字等各項教學活動的密切聯繫。
(2)以學生為主體,宜依文章的性質類別,指導學生運用不同閱讀理解策略,培養其獨立閱讀能力。
(3)課文教學,要先概覽全文,然後逐節分析,先深究內容,再探求文章的形式,進而能欣賞修辭技巧、篇章結構,乃至其內涵特色、作品風格。
(4)對不同文體的教學,宜掌握不同文體閱讀的方法,並與實際生活情境相聯結,以便學生能充分瞭解。
(5)宜深入指導學生認識篇章的布局,並理解語詞的安排及情境的轉化。
(6)文法的指導,宜採教材中的詞句為教材,提示文法概念,並提供相關語言情境,練習應用,使臻精熟。
(7)生字語詞的認識應由完整句子的語言情境中去認識,以理解語詞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義。
(8)朗讀教學時,宜注意發音、語調及姿勢的正確,並進而指導美讀或吟唱作品,以品味文學的美感。
(9)引導閱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族群的文學作品,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尊重的態度,以及對不同族群和文化的關懷。
(10)指導學生瞭解及使用圖書室的設施和圖書,能熟練的應用工具書乃至電腦網路,蒐集資訊,廣泛閱讀,以養成主動探索研究的能力。
【寫作能力】
(1)宜重視學生自身經驗與感受陳述。第一階段寫作訓練,著重學生興趣的培養。第二階段引導學生主動寫作,並與他人分享。第三、四階段培養學生樂於發表的寫作習慣。
(2)宜著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喚起內在情感經驗,引導寫作方向。第一階段由口述作文開始引導,第二階段由口述作文轉換成筆述作文,第三、四階段能熟練筆述作文。
(3)宜就主題、材料、結構,配合語言詞彙的累積與應用,逐步認識各類文體,並依難易深淺,全程規劃,序列設計,分類引導,反覆練習。
(4)明瞭並能運用蒐集材料、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篇、修改等寫作步驟。
(5)指導學生認識,並能配合寫作需要,恰當使用標點符號。
(6)瞭解本國文法與修辭的特性,並能嘗試欣賞與運用。
(7)配合本國語教材之範文教學,嘗試創作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場合、不同風格的文章。
(8)教師可依實際教學,獨立編寫寫作教材,以利學生學習。
3.學習評量
(1)學習評量範圍應包括:注音符號運用、聆聽、說話、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六大項目,並參照各階段基本能力指標,依不同階段及學年,評量其基本學力。
(2)學習評量目的在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宜包含形成性及總結性評量二部分,前者用於平常教學活動中隨機檢覈,以發現和診斷問題;後者採定期實施,旨在評定學習成效。評量時間及次數由學校自行訂定。
(3)評量方式的選擇應兼顧公平、適切和經濟等層面,除紙筆測驗外,可由教師配合教學,採多元評量方式,兼顧認知、情意與技能等面向,自行設計。亦可採檔案評量,將學生之學習態度、學習活動、指定作業及相關作品加以記錄,整理為個人檔案,作為評量參考,列入評量標準。
(4)教育部宜發展語文基本學力量表,作為各縣市自評或辦理評鑑之依據。
(5)注音符號之運用能力,除評量其正確認唸、正確拼音外,更宜結合聽說、閱讀、寫作等基本學力表現,配合階段能力指標,著重綜合應用能力之評量。
(6)聆聽能力之評量,宜參考能力指標,就態度、主題掌握、內容摘記、理解程度、記憶能力等要點進行評量。
(7)說話能力之評量,宜參考階段能力指標,就儀態、內容、條理、流暢、反應、語音、音量、聲調等要點進行評量。
(8)識字及構詞能力,宜配合閱讀及寫作教學評量,以瞭解其文字理解及應用詞彙之能力。
(9)書寫能力之評量,宜參考階段能力指標,兼顧技能與情意,並考查正確及美觀,其考查項目和內容,宜根據寫字基本能力標準或「語文基本能力量表」,選擇適當的方法評量。
(10)閱讀能力之評量,宜參考階段能力指標,檢覈其文字理解與語詞辨析、文意理解與大意摘取、統整要點與靈活應用、內容深究與審美感受等向度,進行評量。課外讀物得自第二階段開始,列入學習評量的範圍。
(11)寫作能力之評量原則,可依階段能力指標,就創意、字句、取材、內容、結構、文法、修辭、標點等向度,自訂量表進行評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